亚历山大将首发后卫的标识牢固地安放在联盟入口处,场均31.2分,连续获得抢断王荣誉,最终赢得总冠军,并荣膺FMVP,这一系列成就形成了一条不可撼动的防线,任何想要争夺位置的人都必须先破坏这块坚固的标牌。
美国媒体将哈登排在第九位,并非遗忘他曾是得分王,而是将他上赛季的17.8分、42.4%命中率、场均3.7次失误打印成A4纸,贴在桌面上,以此告知所有评委:进攻能力下滑是客观事实,组织才华再出色也无法掩盖这一情况。
库里位次第四,表面看来不再顶尖,其实是媒体为他考虑留有余地。36岁还能得到26.5分,三分命中率达到45%,但勇士却支付着联盟最高的奢侈税,还在附加赛挣扎。评委综合考虑战绩和年龄,给了他第四名,意思是“虽然年纪不小,但还能命中投篮,就别降到前五之外了”。
东契奇每场能得34分并送出9个助攻和9个篮板,他的表现统计比亚历山大还要亮眼,然而他却连总决赛的赛场都没踏足过。媒体将他称为亚军,是在暗示:即便数据再出色,若没有赢得六月的总冠军奖杯,就只能屈居排行榜的顶端。
爱德华兹位列第三位,这是联盟为了止损而采取的行动,目的是获得一张急需的新门面球员。一旦贴上乔丹接班人的标签,其商业价值便会迅速提升,至于他在季后赛西决场均贡献的24分、5个篮板和5次助攻是否足够,这要到下一轮投票时才能揭晓,现在还属于未知的盲盒。
米切尔排名第五,布克位列第八,两位纯粹的得分后卫置身于众多持球核心之间,如同两种罕见的生物。联盟逐年缺少二号位球员,三号位球员和双能卫争夺资源,真正擅长一对一的后卫变得珍贵异常,美国媒体强行将他们列入前十,是为了给这个位置保留后继人才。
布伦森位列第六,尼克斯视他为价值1.8亿的关键人物,舆论界也随之追捧。他在常规赛中场均贡献28分加6个篮板,季后赛对阵步行者时在第七场轰下41分,曼哈顿地区的球迷热情转化为投票力量,凭借出色的表现和广泛的关注度,他若想不获得更高评价都十分困难。
坎宁安位列第七,活塞队连续输球的阴霾无法掩盖他场均得到22分、7个篮板和7次助攻的出色表现。联盟期待一位身材高大的控球后卫出现,将他提前列入前十名单,既是为了吸引底特律球迷的注意,也是为了给赞助商提供一个年轻的形象,糟糕的战绩可以暂时忽略,有潜力的球员必须先占据位置。
莫兰特排名第十位,因枪支事件被禁赛二十五场,复出之后接连参加两场比赛又遭遇停赛。裁判将他置于榜单末尾,是将“天赋”转化为“出勤数”进行考量:你虽然能做出惊险动作,但一个赛季参赛五十次,俱乐部不敢冒险,媒体自然也不会过分追捧。
雷霆休战期间安排霍姆格伦更换替补中锋,这个决定虽然不引人注目,却非常到位。亚历山大渴望的是更多进攻空间和篮下保护,管理层不追求轰动效应,专注于弥补球队短板,这样核心球员就能持续创造佳绩,随之而来的MVP支持票数将源源不断。
独行侠为东契奇选配克莱·汤普森,三分投射能力得到增强,但防守端出现了明显短板。联盟在排名上对他施加压力,意图促使他率队力争西部出线,通过优异表现摆脱困境,否则来年或将再次被称作“数据型皇帝”。
战士依旧缴纳赋税却不再增援中锋,库里只能将投篮弧线向外扩展少许。媒体将他列为第四位,是事先为他编排好的情节:个人尚能投球,集体难以前行,给予你名次上的认可,冠军不必强求。
哈登选择减少薪水继续为快船队效力,目的是为了赢得总冠军之后能获得最终一份高额合约,美国媒体将他排在第九位,这是在向各队管理层传递信息:他依然具备出色的组织能力,但不要期待他场均得到30分,若想争夺冠军,只能把他当作第三阵容的关键球员,不可能给予顶薪待遇。
联盟前十后卫中仅存三个纯粹控球后卫,反映出NBA正在淘汰仅会单打的后卫类型。各支球队更青睐全能型后卫,要求他们既擅长控球,又懂得跑位,还能灵活换防。这类多面手如同现代通讯设备,而传统型二号位球员则像过时的固定电话,虽然还能使用球迷网,但已无人愿意配备。
评委依据战绩、数据、荣誉三个标准进行衡量,将亚历山大置于首位,这是落实联盟的新规:要争夺冠军,必须先在六月前带领队伍取得胜利,同时将自己的顶尖数据提升至联盟前三,缺少任何一项都不被允许。
这份名单并非终点,倒像是催缴通知单。东契奇、库里、哈登都被定下身价:若想提升排名,唯有冠军能证明价值;若求留名史册,数据、出勤、宣传缺一不可。
来年六月究竟会是谁将奖杯高高擎起,这份榜单便会随之彻底刷新。此刻的座次不过是瞬间定格的画面,最终的真实名次永远要等到下一轮季后赛的终场哨声响起之后才能揭晓。
他能否安稳地掌控局面直至年底,抑或会在季后赛遭遇强劲挑战从而失去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