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易建联被人在大街上碰到,还给粉丝签了名。
他身形依然挺拔,只是体重减轻不少,脸上已不见当年球场上的锐气,反而像个羞涩的少年。即便退役多年,体态依然保持得相当不错,实在令人称赞。
他一直很忙碌,有路人记录下他在练习场独自练习篮球的场景。影像资料里,他成功命中了四个三分球,投篮感觉极佳。他的动作姿态、行进节奏,都和国家队服装时期如出一辙。
三十七岁,按照普通人的标准,正是精力充沛的年纪球迷网,不会显得衰老。参照篮球选手的评估方式,他的体力和技能依然能够胜任高水平比赛。只要他愿意重新出山,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各个俱乐部都会积极争取他的加盟。
可是他回不来了。不是身体不行,是有些事要比打球复杂的多。
去年十月,他出事了。
一场猛烈的狂风把他裹挟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结果却是千真万确的。所有商业活动的信息渠道、公开的言论表态,转眼间全都无影无踪了。
与其说是一个最笨、最硬的方法,不如说是沉默。
不说明白,不回应,不辩解。就这么强撑着,盼望日子能冲淡一切。他们大概以为,等些时日,众人就会遗忘。
这个观念未免太过天真。当今社会,你若不多表达,他人便可能替你处理事务。你的默不作声,容易被当作是许可。那个陷阱,他落入其中至今仍无法摆脱。
此事的阴影已笼罩他近一年
今年6月,央视原计划对他进行专访播出,这可是国家电视台,是他洗清污名的绝佳时机,可以向所有人表明“我已无碍”。预告片都已制作完毕,只待播出。
节目没了。
什么说明都省略了,仿佛事情从未发生。这么一个全国性媒体平台,就这样被挡在了外面。根本缘由在于公众的呼声尚未平息。这场风波完全没有平息。
沉默并没有得到原谅,只换来更长久的封锁。
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并且他生活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
去年八月他忽然宣告不再踢球,终止了长达二十一年的职业足球生涯。这个决定过于仓促,许多人还没来得及应对。没有安排告别赛事,没有进行巡回演讲,也没有上演泪别场面。
为中国男篮长期担任领军人物的一位传奇运动员,通过一条简练的社交平台信息,向自己倾注毕生心血的竞技生涯作别离世。
这种行为方式并非他所惯常,其责任担当也远超预期。回顾当初的急促离开,更像是面对即将爆发的狂风暴雨,被迫做出的仓皇决定。
其篮球生涯,一半炽热如火,一半冷静似水
他在国内被尊为传奇,赢得了7次CBA总冠军,获得过5次常规赛最有价值球员,还拿过3次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在姚明退役后那段最为艰难的时期,他几乎是独自支撑起中国男篮的发展。他在一次接一次的国际赛事中拼到筋疲力尽,通过一次次强力攻篮向世界展示,中国篮球同样有实力派球员。
他是传奇的象征,代表着那个时代
然而在NBA,他并未取得成功
2007年,他位列首轮第六顺位,怀揣着众多赞誉远赴美利坚。社会各界将他视为姚明第二。然而境遇十分艰难,五年之内辗转四支联赛,却始终未能获得稳定出场机会。
场均得到七分多,四个多篮板,以六号球员的尺度来衡量,这些表现实在不理想。
人们对他出众的才能感到可惜,同时注意到他性格中的某些特点。他过分文静,过于沉默寡言,难以适应充满竞争和喧哗的新环境。那段经历让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也让他遭遇了深深的挫败。
那个时期或许改变了后来他面对困境的方式,总是不自觉地保持安静,总是默默地承受,以为仅凭个人力量就能克服。
在球场上管用。可以用一记封盖或者一次决定性进球来做出反应。
在赛场之外,于那个由人情、舆论及资本相互缠绕形成的纷繁境域中,缄默最为徒劳。
他被困住了。不是被对手堵在罚球线前,而是被无形的社会压力堵在一个走不出去的境地。过去在场上无所不能的男人,如今也失去了上电视向公众说明情况的资格。
能救他的,从来都不是别人。
那个在街头为粉丝们提笔留念的年轻人,训练场上挥洒汗水、一心一意练习投掷的,也是他。一个展现给公众的,一个才是他真实的模样。
他仍在等待,等待时机,静候风平浪静
无人知晓这场风将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