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NBA计划于下个赛季更换合作伙伴,不再使用已合作37年的斯伯丁篮球,而是转而采用威尔胜品牌的篮球。许多球迷在斯伯丁与NBA终止合作的消息传出后,纷纷表达追忆之情,留言中常出现“往昔岁月已逝”之类的感慨,同时也有不少心思敏感的人直接抒发了强烈的不舍,例如网名凯文-杜兰特的用户就高声呼喊:“真不敢相信!”
篮球联赛中的运动员或许对更换用球更为在意些,组织方最近一次考虑调整比赛用球是在二零零六年那个夏天。此次仅替换球体而非品牌,具体为更换篮球外层的材质,斯伯丁开发出一种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用以替代原有的皮革材质,对于球类制造企业而言,联盟选用这种新型材料制成的球体将更具创新性,更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自然也更“绿色”,不易遭到动物权益团体的非议)。
篮球这项运动并不涉及尖端科技,球员的直觉最为关键,自从2006-07赛季的集训启动后,众多明星球员就持续表达对新型篮球的不满,新球材质显得廉价,回弹力欠佳球迷网,一旦遇湿变得异常光滑,干燥时又摩擦力过强,甚至可能刮伤运动员的掌心,情况更为严重的是,新赛季各支球队表现低迷,赛场上频现难以理解的运球失误和射门偏差。
这次换球实验仅持续了三个月便宣告失败,NBA重新启用了传统的真皮篮球,而斯特恩时代遭遇了最为惨痛的失利。斯特恩本人对新款球体抱有很高期待,估计官方借助宣传新材料能招徕部分已用旧球的球迷试试新玩意儿,借此扩大市场范围,2006年6月NBA官方发布的新球宣传文章中,他们为这次商业调整特意增添了几分历史厚重感
“这是联盟35年来第一次更换篮球,也是60年来的第二次。”
依据相关说明,NBA最近一次调整篮球构造是在1970年,那个时期,篮球的外壳从传统的四片皮革转变为如今的八片皮革。
官方并非刻意隐瞒1983年威尔胜品牌转投斯伯丁的情况,他们的说法十分准确:品牌更迭并不代表篮球规格有所改动。事实上,杜兰特的抱怨毫无根据,因为威尔胜同样会采用斯伯丁当前制造比赛用球时使用的材质,表面由八个皮革片构成,且球体尺寸与重量保持不变。简而言之,除了篮球上印的商标不同,球还是那个球。
篮球对运动员的作用非常明显。NCAA淘汰赛中全都采用威尔胜品牌的球,但在其管辖的其他各个级别联赛的常规比赛中,每支队伍在主场可能会使用不同赞助商提供的篮球,Pac-12联盟里,有9支队伍使用耐克生产的球,犹他大学使用威尔森制造的球,亚利桑那州大则选用阿迪达斯供应的球。前南加大后卫伊利亚-斯图尔特表示部分主场的篮球比赛感觉“分量不一样”,他提到从参加高中联赛开始就察觉到,在主场打球更容易取得胜利是有依据的。
篮球的形态并非自古如此,它的样子经历了演变。而且,要在旧照片里找到早期“四块皮革”篮球非常困难,因为1970年以前的篮球,其真实构造是那样的。
怎么数都是六个面,当然,其中是否存在伪缝线就不得而知了。
然而,历史上有记录的最初那个“篮球”,其外形不可能只有五个面,这是由于1891年时奈史密斯创设这项运动,他最初采用的球体是足球,而当时所使用的篮架,确实是一个真正的筐。
后来奈老师觉得自创的运动形式相当出色,不过继续以足球为载体就显得有些过时,于是1894年他联络了体育器材生产商A.G.斯伯丁,委托他们打造了世界上首款篮球。奈老师对这个新发明极为欣赏,因此在后续完善篮球规章时,特意增补了一条规定:
“篮球运动的官方用球须是由A.G.斯伯丁公司生产的球。”
从这张图片中可以看出来,奈老师拿到首个专属篮球后,脸上洋溢着比之前抱着足球时更强烈的喜悦和自豪。
如今看来,这个故事显得十分自然,斯伯丁确实是那个时期体育器材领域的领军企业,在其自我宣传中,现代棒球、棒球手套、橄榄球、篮球的发明都被归功于他们,前棒球手A.G.斯伯丁在体育圈的声望,仿佛与科学领域的爱迪生同等崇高。
然而与商人爱迪生的经历牵涉诸多难以明说的商业“劣迹”相仿,斯伯丁和他创造体育器械的过往也并非全然坦荡光明,毕竟博物馆里展示的第一代篮球说明文字中,还提及了另一个称谓:
欧福曼公司。
欧福曼公司主要业务是制造自行车,它与斯伯丁公司曾经有过合作关系,斯伯丁负责销售由欧福曼公司制造的自行车产品。不过到了1892年和1893年,这两家公司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矛盾,最终不得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斯伯丁企业建立了专属的自行车制造部门,以此作为回应,欧福曼公司全面进入斯伯丁所涉足的体育用品领域,制造棒球用品、球棒、橄榄球用具、拳击护具,总之斯伯丁开展的业务,欧福曼也紧随其后进行模仿。
然而1894年这个时间点颇为微妙,斯伯丁与欧福曼之间的交恶程度究竟有多深,究竟谁是首位真正篮球的创造者,目前看来仍需深入考证。自行车运动在北美变得非常流行,众多公司纷纷加入,导致这个行业迅速产生泡沫,欧福曼的自行车价格设定较高,同时1886年的经济危机突然爆发,他们很快就于1900年倒闭了,再也没有机会为自己在篮球发展中的角色进行任何说明,毕竟历史通常是由成功者记录的。
斯伯丁在商业洞察力上,确实超越了许多同期的公司,这也是他们能够长久存在且声名显赫的缘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与另外五家公司联手,成立了专门制造M1918布朗宁自动步枪的机构,并因此赚取了巨额的战争利润。
斯伯丁以前还做这个你敢信?
然而,初代篮球与现今篮球最显著的分别在于表面的粗线,这种做法与橄榄球的缝线工艺如出一辙,但篮球需要经常拍打,过多的粗线无疑会在特定情境下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弹跳效果。关于何时废除这种构造,历史文献指出是查克-泰勒在1935年进行了调整。对于了解匡威篮球鞋的朋友来说,这个名字应当不会感到生疏。20世纪20年代,查克-泰勒是一名半职业篮球运动员,他后来加入了匡威全明星篮球队,接着他既是这支球队的队员也是球队的负责人,其实他更为关键的职务是充当匡威“全明星”篮球鞋的推广者。
查克-泰勒无疑是体育界史上最杰出的营销专家之一,他几乎凭借个人力量让匡威达到顶峰,1936年至1968年期间,匡威全明星始终是美国国家队的指定用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查克-泰勒也加入了军队,然而他当时已不再年轻,因此未能亲身参与战斗并使用斯伯丁公司制造的布朗宁自动步枪,他在军事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在1944年担任美国空军篮球队教练,同时他的影响力也促使匡威“查克-泰勒全明星”系列鞋成为部队成员的常用健身装备。
查克-泰勒(中)
1935年查克-泰勒为篮球确立了规范,接着只需几片皮革进行缝合即可,次年男子篮球便成为奥运会中的正式竞赛项目,不过其中存在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篮球在奥运会上的规则并非完全统一,以1952年奥运会为例,当时篮球的玩法是这样的:
这张照片记录了1952年赫尔辛基夏季奥运会美国与匈牙利进行的首轮比赛场景,可以仔细观察这个篮球的形态,倘若觉得不够明朗,不妨参考1960年罗马奥运会决赛所使用的那个球。
是的,它的外形酷似排球。这款决赛用球不仅外形像排球,还有一个更令人震惊的细节,就是上面签名的签名者非常吓人,包括大O罗伯特森、杰里-韦斯特、杰里-卢卡斯等人。这个球在2019年通过拍卖以六位数的价格成交。
但更为奇特的是,1956年奥运会同样有一个美国队签名的篮球传下来,而且它的外形,竟然和如今篮球的样式完全相同,
倘若怀疑此物为仿古制品,那么审视一下决赛影像便可毋庸置疑。那场决赛,美国以89比55大胜苏联,照片中那位投篮者的名字是比尔-拉塞尔。
倘若前一幅影像尚存些许朦胧,后一张罗斯的佳制便十分明了:
值得一提的是,由拉塞尔和K.C.琼斯领衔的1956年美国奥运代表队堪称美国国家篮球队奥运史上的霸主之师,其实力甚至凌驾于1992年的梦之队之上,该队八场比赛总共轰下773分,仅失掉365分,换言之,他们每损失一分,就能换回2.12分,而梦之队每丢一分,仅能收回1.6分。
当然,从1956年奥运会决赛用球上,我们还能了解到另一件事:那是一只威尔胜的“Last Bilt”篮球,同时也是NBA的正式比赛用球。从这张保罗-阿里津的俊朗照片里,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位巨人怀抱威尔胜篮球,脸上露出专注的笑容。
对于NBA和威尔胜来说,时机早反不如时机恰当重要,这说明了情况。威尔胜源自一家肉类综合处理企业,概括来说,就是把“物尽其用”的理念贯彻到底,除了传统的屠宰牲畜和贩卖肉品外,威尔胜还把动物的下水和皮毛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比如制作网球、棒球、足球、橄榄球等,篮球只是其完整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在篮球成为NBA官方指定用球之前,他们就已经为美国橄榄球联盟提供球体了。
奈史密斯那“篮球比赛非得用斯伯丁”的旧规矩,如今早就不被理会了,NBA自成立之初就开始选用威尔胜出品的球,而且一直用到现在,时间长达三十七个年头。
1983年威尔为何放弃NBA,具体原因没有文字记录可查,不过线索还是有的。当时NBA正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困境,联盟声誉跌至谷底,超过一半的球队经营亏损,球场观众寥寥无几,几乎达不到场地容量的半数,电视转播商不愿转播总决赛,赞助商也接二连三地撤资,各队老板们甚至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打算裁撤一半的亏损球队来扭转局面。
因此最符合逻辑的可能,就是威尔胜也在这个时候抛弃了NBA。
斯伯丁挑选这款篮球的原因,据他们解释是,该篮球采用了最高等级的全粒面皮革打造,完全达到了极为严苛的品质和功能要求,因此获得了NBA的官方认证,成为了其比赛用球。
但更确切的说法是:斯伯丁公司当年自身经营状况非常糟糕,几乎面临倒闭,与NBA的合作主要是为了寻求生存机会。
没想到的是,1984年斯特恩掌权,乔丹加盟联盟,詹姆斯和姚明也相继出生,仅一年之内,篮球界就出现了四件关键性事件,可见斯伯丁和NBA的运气真的非常好。当然,威尔胜虽然离开了NBA,却在离开前做了最后一搏,他们聘请了乔丹担任品牌形象大使,从此篮球界依旧是两位霸主并驾齐驱,直到1985年,摩腾篮球突然崛起,篮球界才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顺便提一下摩腾,他现在还从事汽车修理行业,不知道他的运气是否比19世纪末经营自行车的欧福曼要强一些。
看看乔老爷手上这颗球叫啥
慢慢悠悠已经三十七年过去了,斯伯丁和NBA的深厚情谊也终于画上了句号。在这期间,1984年的好运仿佛已经用尽,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威尔胜重新与NBA合作,又是出于怎样的考量,他们又抱有怎样的目的。
或许得换个角度审视世间的运转法则,探探传统体育及衍生事物的前景,1890年,奈史密斯曾感慨:“当下的人们追求的是欢愉和刺激,而不是强身健体。”他为了那些冬日无法到户外玩耍而闷闷不乐的少年,便构思出了篮球这项运动。
一百三十载光阴荏苒,冬季依然会飘落雪花,户外环境持续低温,孩子们手握智能设备静坐不动,可以轻而易举获取我们这一辈人追求的欢愉与刺激,无论是斯伯丁还是威尔胜,恐怕都难以让篮球成为更佳的娱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