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共三十人,突然减去两位,并且他们都是彼此认识的人,分别是赵睿和陈林坚,他们的名字相当出名。
直接从“顶薪俱乐部”被踢到C类的休息室。
这两个东西一变动,CBA的神情也跟着改变:节省开支,变成了今年夏天的核心话题。
四大队伍,广厦、山西、浙江、北京,将三个资格分配得极其充分;然而邻近的十二支队伍,仅愿意投入一个。
钱袋子勒紧之后,“值不值”四个字,被摆到每张饭桌前。
胡金秋在广厦队还能再领两年高额薪水,每场拿下二十分以上还有十次助攻,没人认为这不值钱;孙铭徽则签了三年合同,俱乐部非常担心他会转会离开。
山西最初将张宁列入高额合约候选人,他年仅二十五岁,每场能贡献十七分,俱乐部押注的就是他的年轻。
球迷群里说:要么练成下一个赵睿,要么就白花冤枉钱。
北京队表现更为强势,周琦轻松地限制了对手——众所周知,这三年的夺冠前景,完全取决于他的腰伤是否允许他继续战斗。
可另一边,尴尬也实实在在。
黄毅超每场得分仅2.1个,福建队还是把他归入D类球员行列,社交媒体上评论全是“这薪资标准让外援看了都要发笑”。
沈梓捷8.1分被北控列在最高薪级别,他主要拼抢的是篮板和封盖,得分只是他表现中最不突出的部分。
薪资上限的约束感越来越强,第四级别的标准也悄然升至六百万元,表面看很引人注目,仔细核算后,还需扣除税费和社保,最终到手金额仅够维持体面,并非真正的富裕。
外援指标再次削减,本土球员的身价本该随之提升,但现实情况却是——关键位置的人才更加抢手,而普通岗位的球员处境更加艰难。
广东队首传给了胡明轩,这表明他们并非不愿意将球传给他,而是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人选。
赵睿和陈林坚的职位变动也暗示了个内情:高薪虽诱人,但出勤记录同样重要。
一条腿经过全面治疗,另一条腿的脚底持续发炎,组织经过仔细考量,决定先将球员评级下调至C级,等身体恢复健康后再重新提升,节省下来的这两百万元资金,用来引进一名可靠的大前锋不是更划算吗?
归根结底,高薪榜单就像一份健康检查单:哪些人在进步,哪些人在恢复,哪些是超额支付的合约清晰可见。
球迷争执激烈球迷网,球队却只能硬着头皮等待新赛季门票发售——如果胜利,合同将自动增值;如果失败,管理层就要被推上网络风口浪尖。
眼下才八月,真正的审判在十一月。
谁的资料能够和薪资记录相符,谁的协议就会成为“揭穿真相的文件”,一比就能分晓。